有些事情你不去做,永远不知道自己多强大。
他跑龄9年,全马PB308。
他被朋友称为“最能跑的语言学教授”。
他叫刘海咏,今年47岁。从之前文质彬彬的大学语言学教授,到严格自律的严肃型跑者,刘海咏老师展开了他人生的另一种活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讲述自己的跑步人生。
01、拿过区运会跳高第一名,但长跑一直弱项
因为个儿高,我从小学三年级就被招去在区体校训练跳高,身体素质一般还比较怕吃苦,自始至终成绩平平,能偷懒就偷懒,基本没什么上进心。但后来小学体育老师一扠一扠量了我的腿长,测骨龄说我以后能长到1米97,有望成为第二个朱建华,就推荐我作为特招生,加分上了北京二中。
在学校训练的时候,看着长跑队天天跑圈,动辄十圈、二十圈,我庆幸自己没练长跑,除了那种喉咙带血味的感觉,那种枯燥也让我望而生畏。
跳高、跨栏、三级跳,我都练过,练一行,差一行。跳高最好成绩东城区第一名,北京市第六名。高考前最后一次区运会三级跳,我发挥得很好,不知道为什么跨出第一步后就觉得自己犯规了,瞬间放弃了比赛,留下了终生遗憾。这种遗憾似乎就是我和日后跑马拉松之间的缘分,然而就是为了弥补这种遗憾,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跑道。
虽然我曾经非常厌恶训练,但现在特别感激那段经历,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让我受益匪浅。
02、没有任何训练计划,首马跑了418
2010年,我38岁的时候,一个研究生同学鼓励我和他一起训练,参加底特律马拉松。那会儿还没有微信,跑完了也不会有朋友圈的点赞,但推动我参赛的原因是,我还比较有冒险精神,总想挑战自己一下。
这之前,虽然平时有空会跑跑步,但从来没有太严肃认真过,顶多跑三、四公里。整个训练过程,我完全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都是听从那位同学安排,也没什么具体的训练计划,就是周末拉拉长距离,平时不跑。
最后,418顺利完赛,竟然超过那个跑过不少马拉松的同学好几分钟,虽然跑完了腰酸背痛,一度需要爬才能回到停车场。但我觉得我的人生完整了,跑马体验就算画了句号。
03、从518到317,自律是关键
2011年,北马30周年大庆,我报了名。赛前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跑进4小时。记得当时跑进了奥森,我就抽筋了,一瘸一拐,走走停停,最后跑了个518,这是我最狼狈的一个马拉松。
那次北马的518让我抬不起头,时间一晃就过了又四年,我基本觉得这辈子不会再跑马拉松。这个时候大学同学组织跑吧,我抱着打打酱油的心态,重新燃起了跑步的热情,大学同学的鼓励,对我的跑步训练非常重要。没有他们,我是跑不起来的。正如一个研究运动学的教授说的:体育最终是社会性的。一点一滴,我学到了很多小知识,认识了很多朋友。
每个人决定开始跑步那一刻的初心肯定各有不同,而能够一直坚持下来也各有缘由。后来一起跑步的人多了,信息也多了,才知道什么是BQ,什么叫补碳,什么叫撞墙。也许是性格里的执着引着我,想要试试如果不受伤的自己会跑出什么成绩,也许是这种突破一路艰辛而获得最终的胜利的过程令人陶醉。我给自己订下了要跑到BQ的目标。
2017洛杉矶马拉松,比赛那天,天气很凉爽,我牢记教练说的:一开始要慢,如果觉得太慢,就再慢点。果不其然,我一开始跑得很从容,最后利用冲刺前的一个大下坡,眼看着自己能够跑进325,BQ没问题了,我越跑越快,感觉非常好,最后5公里,配速4分14秒。小腿肌肉跳了几下,我稍稍减速,但终无大碍。最终芝加哥马拉松,317完赛,稀里糊涂就BQ了。
也许是跟随计划的好处,也许最终水到渠成,也许就是碰巧了,从2011北马的518到2017洛杉矶马拉松的317,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我觉得:“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
2018年我终于跑了波马,据说那是波马最虐的一年,当时比赛的气温是-1°C,大雨就像淋浴一样。比赛经验不足,为了保暖我一直穿着本来应该枪响以后扔掉的棉秋衣,衣服吸水后,越跑越重,压的我手都失去了知觉。我最终在27公里处脱下球衣芝加哥马拉松,扔到路边,重重地,竟然听到“砰“的一声,瞬间感觉轻松了很多,322安全顺利完赛,成绩不是很好,但也没那么失望。波士顿不好跑,据说只有30%的人才能在波马BQ。
2018年底,我决定参加加州国际马拉松,因为赛道全程下坡,可以跑出好成绩,全程下坡,我跑得非常轻松,在28公里处,配速跑到了414,如果这样坚持下去,是可以跑到三小时以内的。结果我的小腿又抽筋了,不得不把配速降到了430,最后,308顺利完赛,PB了将近十分钟。
跑马的每一次PB之所以令人奋不顾身,正是因为每一次每一分钟微弱的进步,都是用汗水浸透整个身心换来的。领略到每一次PB带给身心的愉悦,就无法再停止奋力前进的步伐。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训练心得和感受:
1、速度提升:训练要分阶段,不能只以跑量为主。每一周找一到两天专门训练速度,以1000米,5000米为距离,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这能够提升心肺的呼吸能量,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速度。
2、心态稳:跑步要心平气和,不能一步登天,你要找速度稍微比你快的人当陪跑,然后以他为目标追赶,逐渐的把速度提到目标速度,否则身体难以适应,情绪焦躁,对训练没有任何好处。
3、一个严肃的跑者,每一次训练应该以心率、主观强度作为指标,阶段性配合配速检验一下自己的训练水平。比如:如果你一直以平均145的心率跑550配速的70分钟有氧,有一天你发现同样的配速你的心率从145降到140,或者同样心率强度,发现可以跑到525配速了。说明有氧基础有很大的提高了,跑步水平也提高了。
04人会因为梦想而美丽
我生在北京,但是在哈尔滨长大的。能回家乡跑一个全马一直是我的心愿。
2018年的哈尔滨马拉松,我没有跑进320,虽然有些遗憾,但重要的是,我终于和我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享受了比赛的过程。就和人生一样吧,跑步的人总要把生命比作一场马拉松,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可能的。
是努力、坚持、信心让我跑到了现在,每一步都在默默坚持中爆发。总结一句话就是:坚持不放弃的努力,总有一天让你梦想成真。
马拉松最大的特点是吓人,42公里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但是只要科学锻炼,循序渐进,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我因为跑马拉松,我的同事,一些年轻一点的学者教授也开始参与长跑活动,还有更多的人跃跃欲试。我的朋友经常开玩笑说最佩服我,我是“最能跑的语言学教授”。虽说这不一定是事实,但我也“恬不知耻”地笑纳了。
因为,我是真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教授知识分子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投入到长跑和健身活动中来,不一定跑马拉松,但可以借此养成和保持跑步健身的习惯,这会让你受益终生。
我现在正在备战2019年10月的芝加哥马拉松,也是我的第11个马拉松。我希望自己能够PB,也希望随着自己比赛经验的增加,减少些遗憾。但最重要的,我还是要享受过程,珍惜自己能跑步的机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再怎么长寿,也是这样的数十年。但人生却是可以无限的,你随时都可以换个活法,开始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