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萝莱恩-肯尼迪和叔父特德参议员在肯尼迪图书馆基金会
卡萝莱恩-肯尼迪从未竞选或担任过任何公职,她被考虑的原因只有一个:她的姓氏。
肯尼迪效应编译自《卫报》,作者Michelle Goldberg
卡萝莱恩-肯尼迪是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她继承了肯尼迪家族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受过良好教育,一直在为纽约市的公立学校出力。但她被视作接替希拉里-克林顿的纽约州国会参议员热门人选一事纽约约翰肯尼迪高中,则显示了美国政治古怪而畸形的一面。
这位肯尼迪总统的唯一在世子女纽约约翰肯尼迪高中,已和州长戴维-帕特森探讨了接任一事。据《纽约时报》报道,她“只要表现出兴趣,就会立刻让其他潜在对手黯然失色,包括州检察长安德鲁-廓莫和多位州国会众议员。”
卡萝莱恩从未竞选或担任过任何公职、提出过任何政纲,她被考虑的原因只有一个:她的姓氏。最古怪的是,很少人觉得这件事有什么不对。
身为肯尼迪,甚至克林顿或布什家族的一员,无疑会让你多少了解一些政治;子继父业也不奇怪(廓莫检察长本身就是前纽约州长马里奥-廓莫的儿子),但把政治当作家族生意和把它当作家族的世袭权利,还是存在区别的。
像廓莫这样,利用自己的卓著姓氏、丰富的人脉关系以及与生俱来的政治天赋去打造自己的事业是一回事,但把权力看作一种可以在亲戚之间私相授受的传家宝又是另一回事了。
一些人认为,美国人的这种反民主嗜好代表了一种对王室的向往。但同样起作用的,是美国的名人影响力和营销。只有像奥巴马这样拜拥有极大魅力、又精于和媒体打交道的人,才能够与像克林顿或肯尼迪这样的品牌一争高下。从党领导层、利益团队到记者等所有相关者都认为,依靠一个名门望族积攒下的资本,比从零开始塑造一个无名小卒容易得多。
不过,为政只靠名声是不够的。它需要的是并非人人都拥有的一整套技能。另外,在代表的民主程度上,一个由伪贵族组成的议会还不如一个由来自各种职业和社会背景的精英组成的议会。
卡萝莱恩不适合当参议员编译自《石板书》,作者Richard Bradley
我无法想象卡萝莱恩-肯尼迪用传统方式竞选联邦参议员的样子:在大冷天早晨,站在工厂门口和人握手;接受刁钻的媒体记者采访;为自己在重大议题上的立场辩护。正如她从未表现出对公职有丝毫热情一样,她对候选人为当选必须做的事也从未显示出多少兴趣。
不过,如果卡萝莱恩想顶替希拉里留下的参议院空缺,她只须做一件自己最擅长的事:给一些权势人物打电话;这些之所以肯接她的电话,只因为她的姓氏。
尽管这种能力不能说与参议员的工作无关,但光凭这一点却不够当好参议员——有时候,你得不怕干脏活累活。
披露一点:我对卡萝莱恩的看法可能受个人经历影响。2002年,在我出版《美国之子》(讲的是我在《乔治》杂志与小约翰-肯尼迪——已故总统的儿子、她弟弟的共事经历)之前,卡萝莱恩的代理人试图阻止这本书出版,用的是威胁出版商、向媒体散布我的坏话等手段。他们最终失败了,但此事闹得很不愉快。为此我给她写了信,但一直没收到回复。(相形之下,为该书我也与她叔父、参议员特德-肯尼迪的办公室多次通信,他的助理向他报道出书的进展,在出版前还要了几本样书)
我反对卡萝莱恩当参议员,并非只出于个人原因(她让我领教到的强硬态度在国会山说不定很派得上用场)。在多个重要方面,她都比目前代表纽约州的两名参议员——希拉里和查尔斯-舒默都远不适合担任公职。
与两人不同,卡萝莱恩似乎一直在刻意避免公众议题。她从事的工作通常都不需付出太大努力,与不必与普通人打成一片。她拥有法学博士学位,却并不执业,只与人合写了两本书,论述最高法院审判的重大案例。这些书很像她个人:立意高远,但过于孤高,似乎她不想就任何热门议题采取立场。
专栏作家迈克尔-伍尔夫最近撰文谈到卡萝莱恩的一件事:听说《纽约邮报》在调查她儿子做的错事的风声后,她打电话给默多克的助理,让这位《邮报》老板把这篇报道毙了。作为交换,她写了一封推荐信,使默多克的女儿得以上曼哈顿一所高档私立学校。不错,她是在保护家族的名声和自己的孩子,但她将来肯为公众让自己的形象冒风险吗?
卡萝莱恩因2002年为改善纽约市公立学校付出的努力而备受赞誉。实际上,她做的仅限于兼职募款,其成绩也得益于牛市。
由于她的姓氏,卡萝莱恩很难逃避公共服务,但她做的事似乎仅限于礼仪性的:9岁时参加“肯尼迪”号航母命名典礼;长大后任美国芭蕾舞团名誉理事长;设立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颁发的“勇气画像”奖项。她现身纽约社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牢记她的家族。除此之外,她基本把自己隐身于公共生活之外。
你不能责怪这种遁世做法——她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问题是她一直对公共舞台退避三舍,偶尔露面也必须按她开出的条件。或许如今在弟弟去世、叔父身患重病、子女已经成年之后,她开始改变想法了。但她真的能改变行为模式吗?
在约翰-肯尼迪的两个子女中,已故的小约翰更让我觉得迟早会出来竞选公职:更喜欢和普通人打交道,经常坐地铁,住在反叛文化盛行的纽约Tribeca 地段,这些都与住公园大道的卡萝莱恩相反。他创办的《乔治》杂志旨在将政治平民化,而卡萝莱恩大概是唯一没有在杂志中出现过的家族成员。
卡萝莱恩既不擅于政治,也不应得到这个参议员位置。